兰州市应急管理局

yjj.lanzhou.gov.cn

《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意见》系列学习辅导之六
发布日期:2019-12-14浏览次数: 字号:[ ]

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意见》系列学习辅导之六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意见》,明确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我省是全国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省份之一,当前,全省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尚处在发展阶段,基础还较为薄弱,存在灾害风险监测覆盖面不全、手段不够先进;灾害风险综合监测能力不足,多灾种、灾害链的综合风险的监测缺失;灾害监测信息融合度不高;灾害监测信息的深度挖掘分析应用不够等问题。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的具体措施,也是科学应对重大灾害的迫切需求,对构建全省新型应急管理体系,整体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减轻重大灾害风险、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明确建设目标是前提。围绕地震、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气象灾害等单一自然灾害及多灾种灾害链,构建感知全域覆盖、监测全面汇聚、风险早期识别、预报精细精准、预警靶向发布、综合协同应急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的自然灾害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为灾前防范、灾中应急和灾后处置提供基础支撑,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搭建总体框架是关键。根据全省灾害类型和各部门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职能,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实施“1+5”监测预警专项工程,“1”指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程,“5”指地震、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气象灾害等5个自然灾害单项监测预警工程。各单项灾害监测预警为综合监测预警提供监测预警数据和服务支撑,综合监测预警通过监测预警数据的整合,实现数据资源汇聚、关联、融合。

    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构建自然灾害监测感知网络是基础。扩展建设5个自然灾害单项监测预警工程基础感知网络,围绕区域风险隐患监测、应急救援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移动互联等技术,构建全域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感知网络,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多维度全面分析风险信息提供数据源。各行业主管单位开展自然灾害单项监测感知网络建设,升级改造监测网络,开发应用现代遥感、遥测和视频监控设施设备,提高监测感知数据精度和智能化监测水平;在已有监测网络建设基础上,增加重点区域监测网站密度,实现灾害区域监测全覆盖。

    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智能分析和监测预警是支撑。各行业部门要基于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遥感数据、历史灾害数据、抗灾能力信息,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气象灾害等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对地区自然灾害监测风险评估,持续完善自然灾害单项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基于感知数据、遥感数据、地理数据及其他自然灾害多源海量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灾害发展趋势推演,构建快速、精准、高效、共享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健全基于云架构的省、市、县三级一体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建设,重点加强偏远农村、牧区、山区等区域的预警信息传播和接收能力建设,根据灾害发生的不同情况,实现主动提醒和按需推送。

    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运行机制是保障。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机制,规范监测感知数据标准,通过数据共享和接入,实现5个自然灾害单项监测预警数据横向共享和全汇聚,形成统一的自然灾害监测数据资源池,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全要素综合监测、综合风险评估、灾害风险预警和灾害态势智能分析与会商研判。运用全网远程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与全维动态展示技术,构建涉灾部门、专家团队、地方政府、灾害事故现场等多方参与的远程会商平台,实现多源信息的综合展示和多方参与式会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