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保护色:
永登县全链条协同发力打好防汛主动战

发布日期:2024-09-20信息来源:字体:[ ]

永登县紧紧围绕“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工作方针,认真谋划,周密部署,变“被动抢”为“主动防”,从防汛值守、研判预警、中心调度、现场指挥、力量整合、工程收工、人畜撤离、路面管控、安全转移、应急抢险、灾后恢复、综合督查12个方面,全链条协同发力,牢牢压实扣紧防汛减灾工作责任链条,提升防汛减灾应急保障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立足“早防”,拧紧防汛“安全阀”。防汛值守方面,全县上下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汛期值班工作要求,主汛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24小时在岗值守,强降雨期间涉及乡镇由党委、政府2名主要领导在岗值守,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值班人员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值守制度,密切关注辖区雨情、水情、汛情变化,及时做好信息上传下达和重大信息、突发事件信息的报送工作,确保政令畅通和突发事件处置及时有效。研判预警方面,县防指办立足早研判、早预警、早调度、早应对,充分发挥“中枢”作用,联合县政府办制定了日、周、月会商研判机制,每日组织县应急、自然资源气象等重点部门召开会商研判会议每周五及每月末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或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召集相关部门,对当日、下周及下月天气情况进行预测、会商,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截至目前,共发布日会商研判信息85期、周会商研判信息14期、月会商研判信息3期。中心调度方面,县领导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召开全县防汛工作调度会议22次,就抓好当前道路维修、河道清障等工作和下一阶段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强降雨期间,由县政府防汛值班领导组织应急、交通等部门在气象局指挥中心实时调度各乡镇降雨情况,指导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工作。现场指挥方面,为做好强降雨防御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多次巡查河道低洼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切坡建房等重点区域,现场指挥组织调度,对重点区域拉警戒线、设置警示标识等防护设施,并科学安排值班人员轮班值守。

二是突出“实防”,筑牢防汛“安全堤”。力量整合方面,整合辖区消防救援队伍、社会专业救援队伍、武警、公安等各类防汛力量1812人,建立应急救援队伍20支,开展防汛减灾应急演练82次,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的专业性,切实筑牢防汛屏障。工程收工方面,县应急、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协同联动,密切关注云图走势及天气变化趋势,发布预警信息,各乡镇、各监管部门在接收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向在建企业转发预警信息、赶赴现场,今年以来,共向生产经营单位发布预警信息600余次,督促企业落实人员转移避险和停工、停产、停运、停课等措施。人畜撤离方面,通过微信转发气象预警信息和防灾避灾提示提醒涉牧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转移撤离避险。同时,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和乡镇时刻保持临战状态,做到人员、装备、预案“三靠前”,随时准备下沉救灾一线,指导开展防灾减灾各项工作。路面管控方面,安排专人不间断通过视频或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全县道路进行巡查加强指挥调度,并提前在易积水和易塌方路段及施工路段设置警示标志等设备。同时,采取分流绕行、限制通行等交通管制措施,对过往车辆进行分流和疏散,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三是致力“细防”,搭建防汛“暖心桥”。安全转移方面,各乡镇、各部门根据汛情条件预警信息明确受威胁范围对符合避险转移条件的人员按照“应转早转、应转尽转、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原则,组织相关救援人员迅速行动在转移过程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水情发展做好转移人员安抚确保转移过程安全。应急抢险方面: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原则,加强对应急物资库存管理,及时做好应急物资采购补库工作,提高应急物资储备效能,切实做到了物资、管理、人员“三到位”。截至目前,共提前储备各类防汛救灾物资76类12.026万件,预置应急救援队伍20支1812人、大型机械设备183台,确保一旦遇险,防汛物资备得足、调得动、运得出、用得上。灾后恢复方面,八月底九月初几轮强降雨以来,12个乡镇71个村200处县乡村道路及附属设施,9条县管道路路面、路基、护坡,9座桥梁护岸、桥墩,2座涵洞和15个乡镇62个村401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等不同程度受灾,县委县政府紧急召开灾后相关工作调度会议,安排部署防汛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县应急、交通、水务等部门及各受灾乡镇深化联动协作,紧急驰援驻地受灾现场,全力以赴开展清淤、电力、通讯、道路交通等抢修恢复工作,并实时更新受灾数据,目前,灾后恢复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综合督查方面,县政府办会同县三抓三促办、县汛指办于强降雨期间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防汛减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派出58个工作组、1033人(次),检查水库7座、河洪沟道83条,动用大型机械设备132台次,清理疏浚河道洪道9960米、6148方量,排查治理问题隐患225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